早有人指出,“天才”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炒作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冠上“天才”名号其实是一种个人宣传策略的需要。
每年到了国内篮球联赛休赛季,一个个头顶着“天才”光环的篮球少年便频频得到舆论关注,比如最近刚刚转会天津队的孟祥宇以及正准备升入美国NCAA一级联盟的江苏新星唐子豪。
根据两地媒体介绍,19岁的孟祥宇身高2.18米,18岁的唐子豪1.93米,两人都有海外打球的背景,也都受到过美国NCAA名校的青睐,只不过前者选择了回国效力,而后者今夏极有可能加盟一支美国顶尖大学球队。在媒体对二人的描述中,都用到了一个共同的词―――天才。
事实上中国篮球历史上从来就不乏年纪轻轻即被称作“天才”或“下一个某某某(通常是下一个姚明)”的球员,比如以前的易建联,又比如现在的王哲林,而这两人实际上已经算是没有辜负“天才”二字了,至少眼下都能在自己所效力的球队里担当核心领袖的角色。而对于大部分昔日曾被舆论寄予厚望的少年“天才”来说,他 们最后取得的成就与当年外界关注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撇开年龄造假不说,早有人指出,“天才”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炒作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冠上“天才”名号其实是一种个人宣传策略的需要。
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当年薛玉洋被NBA丹佛掘金队在选秀大会上以第二轮第57顺位选中,随后又被交易到小牛,事后就被证明是其经纪人在中间做了大量 工作,对其进行了一番包装,即便薛玉洋最终未能登陆NBA,但却成功打开了国内知名度。同样,陈江华昔日被《纽约时报》冠以“为姚明传球之人”的美誉, 其实也是他的前任经纪人通过美媒所做的一次成功营销。倒不是说这些球员没有天赋,事实上他们肯定是有值得被关注的长处,但能否达到“天才”那个高度就存在一定泡沫成分了。
与当年一样,国人现在也喜欢拿美国人对某位年轻球员的评判来说事,只不过从能否打NBA转为是否打过NCAA或美国高中联赛,这固然一方面肯定了该球员的实力,但不该因此就判定唐子豪或孟祥宇会比一直呆在国内青年队的球员强多少,毕竟眼下有过海归背景的CBA球员也有过不少了,例如张兆旭、尚平、常林等等,至少眼下都没能成为像当时说的那样中国篮坛公认的“天才”球星。
(编辑:PH)